疑义还是疑议?
疑义还是疑议?
疑义和疑议都是正确的。
一、疑义
没有搞明白的含义;可疑之处。
鲁迅《且介亭杂文·附记》:“《阿金》是写给《漫画生活》的……然则必须‘抽去’,已无疑义了。
”
二、疑议
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。
对**种观点没有多少人提出疑议,因为这只是个数学问题。
近义词
一、疑难
属性词。有疑问而难于判断或处理的。
邹韬奋《经历》一:“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,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。”
二、疑问
有怀疑的问题;不能确定或不能解释的事情。
叶圣陶《未厌集·夜》:“现在这字条将诉说他们的一切,解答她的种种疑问,使她与他们心心相通。
疑议和疑义的意思是什么?
疑议的意思是有疑问而难以决定的争论。疑义的意思是没有搞明白的含义;可疑之处。
一、疑议 [ yí yì ]
《三国志·蜀志·许慈传》:“值庶事草创,动多疑议。
”宋·叶适《陈漫翁祭器述》:“有急政疑议,密赞显辩,赴之若饥渴。”
二、疑义 [ yí yì ]
《古今**·羊角哀舍命全交》:“次日,裴仲到馆中探望,将胸中疑义,盘问角哀,试他学问如何。”
疑义的近义词
疑难 [ yí nán ]
属性词。有疑问而难于判断或处理的。
《儒林外史》第十七回:“三位先生,小弟有个疑难在此,诸公大家参一参。”邹韬奋《经历》一:“我对于他所教的科目有任何疑难,他都能给我以满意的解释。
异议和疑义的区别
疑义与异议区别:意思不同、出处不同。
1、意思不同。
异议是有两个以上不同结论。
疑义是有不能完全解释问题或现象的结果。
“疑义”(yí yì)是指疑惑不定的含义或事理;“异议”(yì yì)则是指不同的或**的议论。
2、出处不同。
异议出自《后汉书·耿弇传》:“以列侯奉朝请,每有四方异议,辄召入问筹策。
”
疑义出自《东观汉记·张纯传》:“时旧典多阙,每有疑义,辄以访纯,自郊庙婚冠丧纪礼仪,多所正定。”
举例说明
作为一对经常被人混淆误用的词语,“疑义”和“异议”其实有着比较明显的区别。
“异议”即不同的意见,如唐代卢照邻《南阳公集序》:“异议蜂起,高谈不息。
”巴金《春》:“觉新看见大家都这样主张,也就没有异议。”“异议”同时也是法律用语,指法官对**判断持有不同意见,如《唐律断狱疑罪》:“法官执见不同者,得为异议。议不得过三。
”
“疑义”则指可疑之点、可以怀疑的道理。显然例句更适合用“异议”一词。“疑义”容易错写成“疑议”,实无“疑议”一词。
“异议”也不能写成“异义”。
合同中用疑义还是疑议
疑义。
疑义”多是针对事情,且多用于否定格式,如“毫无疑义”“没有疑义”等,即认为事情无可怀疑。
而“疑议”多是对他人的观点、见解或行为有所怀疑,并进而提出自己的意见。
异议是有两个以上不同结论,疑义是有不能完全解释问题或现象的结果。
词汇由来
合同是适应私有制的商品经济的客观要求而出现的,是商品交换在法律上的表现形式。商品生产产生后,为了交换的安全和信誉,人们在长期的交换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许多关于交换的习惯和仪式。这些商品交换的习惯和仪式便逐渐成为调整商品交换的一般规则。
随着私有制的确立和**的产生,统治阶级为了维护私有制和正常的经济秩序,把有利于他们的商品交换的习惯和规则用法律形式加以规定,并以**强制力保障实行。
于是商品交换的合同法律形成便应运而生了。古罗马时期合同就受到人们的重视。
签订合同必须经过规定的方式,才能发生法律效力。如果合同仪式的术语和动作被遗漏任何一个细节,就会导致整个合同无效。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,这种繁琐的形式直接影响到商品交换的发展。
在理论和实践上,罗马法逐渐克服了缔约中的****。要物合同和合意合同的出现,标志着罗马法从重视形式转为重视缔约人的意志,从而使商品交换从繁琐的形式中解脱出来,并且成为现代合同自由观念的历史渊源。
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jiannanye.com/shenghuomiaozhao/5061.html